7月2日清晨,在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的“数智菜园”里,上万棵番茄植株的“生命体征”被转化成数据流,由中央决策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自动配给每天所需养分。与此同时,680公里外的香港九龙区,一家超市的生鲜主管正为即将上架的该基地品牌农产品腾出显眼位置。
这两地联动的新场景,源于半个月前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顺利通过海关部门审核,获得“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及“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场”备案资质认证。支撑这一场景的背后,是设施农业的“智慧革命”。
记者在基地看到,46个生产大棚及相关配套设施里,选育试种有黄瓜、辣椒、西红柿、苦瓜等近40个品种蔬菜。不同于传统菜园的劳作图景,大棚里装配的精密传感器组成“天空之眼”,自动灌溉系统织成“地脉血管”,中央决策平台高速演算着株苗的生长趋势。
据介绍,出口农产品是市场公认的品质名片,不仅要通过种植环境、疫病防控、质量追溯等数10项国家级标准检验,还要求种植规程、农残检测、安全管理等方面达到海关部门的条件。
今年,该基地依托国内农业高校、农研院所,吸收专业技术人员的种植经验,研发“青秀智农智慧农业”管理平台,通过作物种植模型数据,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解决农户依赖经验种植带来的风险,助农提产增收。
展开剩余44%“数据成了新农资!”在大屏幕前,该基地技术推广员李冰冰向前来观摩的各乡镇农户代表介绍中央决策平台的实力——用水量降低10%、巡园效率提高33%、蔬菜亩均产量提高5%,通过AI辅助功能,还能提高病虫害识别率和施肥精准度,实现“药肥双减”。
目前,该基地已升级了56套土壤传感改造服务、4套虫情测报服务、66套AI监控服务、5套卷帘控制改造、6套水肥一体化系统改造,同时配备智慧种植大模型平台和农业智能体各1套。
科技之力带来的成果实实在在。“以前凭感觉,现在看数据,两个人就能轻松管理一个8亩的大棚。”刘圩镇农户黄翠林说,她在基地里从原来的“土专家”变成了AI管家。
当新鲜的南宁蔬菜通过深圳口岸奔向香港市场时,青秀区的“人工智能+设施农业”蓝图正加快铺展。“香港作为国际消费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广西南宁晟发设施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斌表示,公司将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渠道商的合作,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安全、新鲜的优质南宁农产品。(记者陈可夫 通讯员黄茜)
发布于:北京市启泰网配资-免费配资炒股-配资平台网-求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